“5G 智慧教育”助力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创新
各类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普及应用正在改变社会和经济形态,也在改变着教育教学。今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入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
01
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教育部现联合组织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势必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契机和动力。
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不同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跨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教育不能只在“围城”中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具体到课程层面
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交替进行、直观体验和抽象思考相互印证已经成为职业院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相应的教学场景作为支撑,然而目前职业院校在构建教室和实验实训室这两种主要教学场景时还存在诸多问题。
教室建设方面
延用中小学和大学多媒体教室的思路,缺乏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环境与工作场景融合的支持,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存在实际工作场景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
02
借助5G技术的大带宽、广连接、低延时的特性给解决这些难题带来可能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虚拟实验实训仿真系统的构建
以往基于VR/AR、算法模拟等技术构建的仿真系统限于网络带宽限制,大多安装在单机或者局域网,5G技术能够支持这类系统部署在云上,其应用的广泛性和便利性将会大大拓展,人机交互的实时性、跟随性也将大大提升。
二是课堂与工作对接的教学环境构建
目前的网络连接存在时间滞后、画面卡顿、细节不清晰的问题,5G技术可以将企业生产过程高清直播接入课堂,还可能从以往无法看到的视角呈现工作场景,如对高空作业建筑塔吊上的设备工作情况进行实时高清晰监控和检测、无人机空中俯视场景的视频直播等。
三是拓展以往没有的教学场景
如构建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构建基于5G+北斗的无人驾驶汽车实训基地等。
职业院校的教学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包括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环境和教师等七个核心要素,它们之间存在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5G等新技术的应用最先影响教学环境的构建,进而影响到其他要素及其关系,从而重构教学模式,如大带宽、低延时的网络连接不仅仅是教室和工作场景的对接和融合,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支持学生与构建的虚拟或者虚实融合的场景进行实时互动,在此过程中记录的学习行为大数据可以用于动态学习诊断和评价,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就可以构建AI助教和学伴,支持开展一对一的技能训练。
03
5G技术等新技术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大势所趋,在后续的推进中建议关注两点:
一是基于5G技术构建的教学应用场景。
技术应用能否突破原有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的瓶颈,破解难点和痛点,反映其必要性;新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能产生正向作用,在教学中基于5G技术构建的教学场景与其他六个核心要素能否有效适配,从而达成新环境下的教学目标最优,反映其必要性和适切性。
二是5G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成本承担。
目前5G基站的耗电量很大,职业院校还难以独自承担,与校园网WiFi等免费接入相比,5G技术普及应用的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说明: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