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分享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摘要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行业企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高职院校如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是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0

1产教关系——辨

 

1、产教涵义

毫无疑问,“产”是产业的简称。相应地,“教”是教育的简称,但在这里特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产、教是两个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产业是指社会专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产业的内涵很广,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泛指一切从事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大到部门,小至行业都可以称为产业。狭义的产业指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即工业部门。国家宏观管理中所说到的产业,往往是广义的概念。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对国民经济进行统计时,也用广义的产业概念。我国国家统计局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就将教育列入其中。因此讨论产教融合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属于一个产业。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与除教育之外的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

 

2、产教关系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教育成为一个独立部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教育是人类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中独立出来的经济部门。教育与产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产业的主要功能是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产业提供人力资源这一生产要素。也就是说,在社会再生产中,企业是主体,教育是为企业服务的。职业教育是教育中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产业都是社会再生产链条中的一个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又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社会再生产协调有序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正常关系应是产业部门通过纳税等方式为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服务培养合格的人才为产业部门提供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部门还可以通过技术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企业也可以将生产经营中闲置的资源支援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的职责强加到企业身上,违背了社会分工的一般规则,是不合理的。考察产教关系,还必须关注的是产、教性质不同。

 

职业教育与产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不同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职业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性,提供的是公共物品。职业教育应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己任,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一般产业提供的是私人物品,营利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性质不同、行为目标与方式不同,决定了产教融合与一般的产业融合也是不一样的。

 

0

2产教融合——考

 

什么是产教融合,还没有人给出明确定义。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最早提出产教融合这一说法的是江苏无锡市技工学校。该校在探索提高学生实习质量的过程中,提出“产教融合化”,即“千方百计寻求与生产实习紧密结合的产品,以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产品意识、时间观念及动手能力。这里的产教融合内涵很狭小,“产”仅指产品,“教”仅指实习教学。此后,长期没有使用这一概念。直到2007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劳动保障报》等报刊报道了紫琅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技师学院等院校时,用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但也没有明确产教融合的内涵。在官方,教育部最早于2011年,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时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此后对产教融合的研究才逐渐多起来,但始终没有给出解释。

 

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

 

1、技能型人才的本质要求是产教融合的内在动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与知识不同,它是经验的积累,必须在工作中才能体会,在长期的工作中熟练,不是理解和记忆就能掌握的。职业素养的养成,也必须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工作才能深刻体会和养成。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方式培养不了高技能,更培养不了高素质,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培养环境、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结果与产业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产业深度融合,在教学中拥有尽可能多的产业元素。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产教融合的学校动力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必然要寻求产教深度融合。无视产教融合,也就意味着无视人才培养质量。

 

3、提高生产效率是产教融合的企业动力

产业发展以营利为前提。企业是否具有与高职院校深度融合意愿的前提是能否盈利。相对盈利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只要因为与高职院校的融合导致生产效率提高了,企业必然具有积极性。否则,就会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生产效率的提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成本降低了,二是收入提高了。

 

4、五个对接是产教融合的具体内容

产教融合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因此产教融合并不意味着学校和行业企业要在组织上融为一体,而是业务上相互补充和融合。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就是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0

3产教融合——路

 

从广义上讲产教融合也是一种产业融合。但一般的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简而言之,一般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而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由于职业教育与产业间目标的差异性,产教融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融合,它不会融为一体,也不会产生新的产业,而只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是一种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从理论上有两条实现途径,一是要素整合,二是契约合作。

 

1、要素整合

要素整合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实现效率最大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职业教育与产业一样,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它同样需要资本、土地、劳动力和企业家等四种生产要素。一个职业院校能够正常运行,说明它拥有这些生产要素。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生产要素通过各种优化组合,必然产生更大的生产效率,实现双赢。这些组合方式有

 

(1)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形成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的资本与学校的其他生产要素组合,解决的是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营利产业来开发,通过高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设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它要求学生个人承担较高的教育成本。因此这种模式实施的前提有三:一是学生愿意且有能力承担较高的教育成本;二是对学生来说教育的收益高于其教育成本;三是政府主管部门放开职业教育收费政策,允许优质优价,自行定价。

 

(2)学校为企业提供土地、劳动力,形成校中厂模式。

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部分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吸引企业将研发、生产中心办到校园里。这种模式下,企业节约了土地、设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生产效率自然提高。学校与企业分享部分土地、设备的使用权,换来的是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企业的生产教学现场及相关的技术、管理。这一过程中,如果学校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企业不能节约要素成本,合作将无法继续。

 

(3)学校为企业提供劳动力、技术,形成厂中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提供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同时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劳动,获得了实践机会,锻炼了实践技能;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管理与研发,提高了专业水平。企业在获得这些生产要素时,为师生提供学习、食宿条件,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当然企业要比较的是,其付出的成本与师生提供收益大小,如果师生要价太高,企业也可能放弃这种生产要素整合。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模式外,企业与学校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方式还很多,前提是这种组合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率。

 

2、契约合作

契约合作是指校企之间通过合同协议的方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是相关产业部门劳动力和管理人才的来源,即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的供应者,相关产业是人力资源的需求者。这种供需关系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产业链关系,具有建立战略合作的基础。

 

现在所推动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理事会等组织机构,实质都是通过契约方式建立的校企合作组织。契约合作与要素整合不同,它不需要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不存在产权关系的处理。同时,这种合作也不限于学校与企业之间,而广泛适用于职业院校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管理组织和企业之间。

 

但事实证明,仅凭一纸协议是很难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在实践过程中,还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与冲突。

 

(1)契约合作的关键是学校与企业在业务领域的全面合作

这些合作包括:人力资源的合作,即学校为企业提供生产、管理和服务人才,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技术研发的合作,即学校师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智力、设施等支持;市场的合作,即学校向相关企业开放市场,或者与企业共同开发市场。学校为企业提供了相关服务,企业自然会给学校以回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校的要求。

 

(2)保障契约合作的关键是校企双方的能力

从理论上讲合作契约具有法律效力,但实践中很难对未履行约定的企业实施强制力,因此契约合作不能依据契约的法律强制性来保障。因为基于产业链的战略合作双方,是一种竞合关系。学校要想赢得企业的合作,关键是自身要有竞争力。提升职业院校竞争力,任重道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与方向,严格按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二是遵循职业教育公益性规律,做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保障;

三是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建立物质和人力保障;

四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校企合作等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是加大科技开发力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总之,校企深度融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政府做好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学校严格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或者通过契约的方式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融入相关产业链中。

 
 
 
 
 
 

声明:本文系转载,仅作学习分享,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创建时间:2022-05-05 13:59